<
原创陈徐佳、玖陆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收录于话题#CGC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精彩分享,不容错过!
根据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患者发生胃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5倍。一旦确诊为胃癌,胃癌的死亡率高,预后差,严重时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CAG的准确诊断、早期干预、定期随访对胃癌的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今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医院唐旭东教授就针对CAG及癌前病变更新进行了阐述。
CAG及癌前病变分类多,
诊断应避开以下几点!
根据肠型胃癌的Correa模式,胃癌的病变的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CAG——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N)——胃癌。其中,CAG、LGIN和HIGN的癌变风险依次增高。
图1:肠型胃癌的Correa模式
唐旭东教授向大家介绍到目前关于CAG及癌前病变分类方式有很多,比如,年WHO、年WHO消化系统肿瘤二分类法、年vienna分类以及年vienna修订版等。目前,中国癌前病变常采用五分类系统:1.无上皮内肿瘤,即正常组织与非肿瘤性病变,2.不确定的上皮内肿瘤,3.低级别上皮内肿瘤,4.高级别上皮内肿瘤,5.癌。
图2胃癌前病变的国内分类
临床上关于CAG及癌前病变诊断,主要依赖上消化道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然而,我国CAG及癌前病变诊断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内镜规范活检少,胃癌前病变诊断率低。
2、全国诊断水平差异大,欠发达地区诊断水平低。
3、各地区异型增生及上皮内瘤病诊断不规范,“不典型增生”与“异型增生”混用;会议上唐旭东教授介绍不要使用不典型增生描述胃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可在描述细胞时使用,比如不典型增生细胞。
4、没有采用二分法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以及不确定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
正确风险评估和合理监测,
有助于减少癌变风险
唐旭东教授在会议上向大家介绍CAG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中,包括日本血清ABCD法、日本的kimura-takemoto分型以及胃炎评价(OLGA)系统或基于肠化生的胃炎评价系统(OLGIM)。目前国际建议采用OLGA/OLGIM评估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并可对患者的胃癌风险度进行分层,有助于对萎缩的监测和随访。其中OLGA/OLGIM系统中的Ⅲ和Ⅳ期是胃癌的高风险患者。
图3OLGA和OLGIM分期分级系统
对于中高风险的CAG患者的临床监测,中国慢性胃炎共识(年,上海)建议:
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CAG患者需1年随访1次。
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酌情进行随访。
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标本并非来自于癌变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1次。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会议上,唐旭东教授还向大家分享了日本(京都共识)与欧洲(MAPSH)胃癌前病变的检测体系差异对比,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检测周期的差异,具体内容如下图4所示。相比之下,欧洲胃癌前病变的监测要比国内的监测要低。
图4京都共识与MAPSH胃癌前病变的检测体系差异
CAG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价,
同样重要!
CAG的诊疗评估主要是通过判定是否合并炎症、合并癌前病变以及其他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CAG和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方法(MAPS)有:
1、根除幽门螺杆菌。
2、COX-1或COX-2抑制剂。
3、NSAIDs(如阿司匹林)可降低非贲门癌风险。
4、瑞巴派特。
5、中医药治疗(摩罗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被欧洲指南引用)。
6、低剂量维生素(A、C、E)。
7、外科或内镜下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CAG患者进行治疗后,对其进行疗效评价也是十分重要。会议上,唐旭东教授介绍目前CAG及癌前病变疗效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检的质量。
2、前后活检部位是否一致。
图5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
3、病理诊断是否规范(取拆、包埋、读片等)。
4、疗效评价目标是否合理。
5、CAG与肠化生,背景病变与癌变风险评估。
6、是否存在异型增生的精准定位,并早期治疗。
总结:
会议的最后,唐旭东教授总结道:目前临床上还是要以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为研究对象,兼顾Ⅲ型肠化和不确定异型增生,重视胃体及全胃萎缩、肠化。并且需要建立以病理为主的综合疗效评价的方法,并对CAG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进行长疗程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