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消化杂志》年1月第36卷第1期作者:吕农华谢川
2015年7月,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1](以下简称H.pylori京都共识)在Gut全文刊登,这是继欧洲MaastrichtⅣ共识之后发布的又一部重要国际共识。本次共识对胃炎病因学分类方法进行了概念上的革新,明确了胃炎的诊治策略,并强调了H.pylori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和胃癌预防的临床价值。H.pylori京都共识的发布不仅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如何面对H.pylori京都共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接轨国际———重视根除H.pylori的临床意义
H.pylori京都共识更新了胃炎的病因学分类,强调了H.pylori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并指出H.pylori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1]。几乎所有H.pylori感染者均存在组织学慢性活动性炎性反应,10%~15%的H.pylori感染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约50%可发生胃黏膜萎缩,<1%的H.pylori感染者将发展为胃癌或MALT淋巴瘤[2]。根除H.pylori可有效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需特别指出的是,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中国台湾马祖列岛自2004年起开始对>30岁人群进行H.pylori筛查及根除治疗,该研究发现H.pylori根除后时间段(2004年至2008年胃癌发病率较H.pylori根除前时间段(1995年至2003年)下降25%[3]。Ma等[4]在山东开展的一项长达15年的自然人群H.pylori干预试验也表明,根除H.pylori可使胃癌发生风险下降约39%。
虽然大部分H.pylori感染者可能终身无症状,但目前尚难个体化预测H.pylori感染后的疾病转归,且H.pylori感染存在互相传染的可能,故H.pylori京都共识推荐对所有H.pylori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方面考虑(主要包括患者基础疾病、高龄患者、社区高再感染率等,对这部分H.pylori感染者应权衡利弊)[1]
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国际共识H.pylori治疗理念的转变,熟悉H.pylori胃炎的潜在危害及可能的临床转归,准确评估患者根除H.pylori治疗的获益与潜在风险。
2立足本土———制订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H.pylori筛查策略
鉴于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病风险,H.pylori京都共识推荐在自然人群中进行H.pylori胃炎的搜寻和筛查,开展时机为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发生之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后根除H.pylori仍可消除胃黏膜炎性反应,但肠化生难以被逆转[5]。日本于2013年起开始实施消灭胃癌计划,推荐对12~20岁人群进行H.pylori胃炎搜查(仅检测是否有H.pylori感染),20岁以上人群进行H.pylori胃炎筛查(检测H.pylori,评估胃癌发生风险),并将慢性胃炎患者根除H.pylori治疗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施该策略后,预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病死率可下降约40%[6]。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H.pylori感染率高(40%~60%)[7]、抗生素耐药率高、再感染风险未知(需开展全国多中心调查)、根除经济成本高、卫生条件差,难以完全根除[8]。我国开展类似日本的基于自然人群筛查H.pylori策略的时机尚不成熟,根除所有H.pylori感染者应以“伺机筛查”“被动治疗”为主,即对医院就诊者进行H.pylori检查,对于已检测H.pylori且检测结果阳性的人群进行规范化H.pylori根除治疗。
大规模筛查和根除H.pylori还需考虑潜在的负面影响。201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发布《抗击胃癌共识报告》,指出根除H.pylori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但干预应根据当地条件,在评估可行性、效果和不良后果后,再考虑人群筛查和根除H.pylori。大规模根除H.pylori涉及50%以上的人口,应考虑抗生素耐药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9]。Pan等[10]在山东省临朐县正在进行一项大规模人群(184786例)根除H.pylori的研究,目前干预工作已经完成,但远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全球有超过50%人口感染H.pylori,且人群中存在H.pylori互相传染,运用现有的治疗手段杀灭H.pylori并非易事。人类历史上彻底征服的传染性疾病大多依赖疫苗的诞生(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但H.pylori疫苗的研发过去一直进展较为缓慢。2015年,我国学者Zeng等[11]在Lancet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研究为H.pylori疫苗的研发带来了曙光,该研究表明口服重组疫苗对儿童有效保护率可达71.8%,且安全性良好。
3做好当下———规范H.pylori治疗,提高根除率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标准三联疗法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根除率已远低于80%[12]。我国一项Meta分析也表明,2004年以前我国标准三联疗法根除率为88.54%,2005年至2009年下降至77.66%,2010年至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71.13%,远低于80%的可接受水平,标准三联方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再适合作为一线H.pylori根除方案[13]。不规范的H.pylori临床诊治是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2014年,我国H.pylori学组对全国100家医院消化科临床医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消化科医师铋剂四联方案应用率较低(33%),耐药率高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依然被广泛使用,H.pylori共识普及程度依然亟待提高。
H.pylori京都共识认为H.pylori根除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当地有效方案,理想方案的选择应基于个体药物敏感试验或社区抗生素敏感性。不同地区的可获得药物存在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根除方案的选择。我国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耐药率较低,且铋剂可用,故我国第四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根除H.pylori的首选方案,方案中抗生素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耐药率低的抗生素[5]。我国H.pylori学组牵头的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表明,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的铋剂四联方案(10d疗程)H.pylori根除率可达86.56%(意向性分析)。而对初次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含铋剂、四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均显示了较高的H.pylori根除率[14]。
临床医师应遵照共识规范H.pylori根除方案,重视提高初次H.pylori根除率,且治疗后需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首选非侵入性方法,如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对于二次治疗失败后的患者,再次根除治疗失败风险很大,需要评估根除治疗的风险-获益比。胃MALT淋巴瘤、有并发症史的消化性溃疡、有胃癌危险的胃炎(严重全胃炎、胃体为主胃炎或严重萎缩性胃炎等)或有胃癌家族史者,根除H.pylori获益较大[5]。
4结语
H.pylori京都共识认为H.pylori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强调了根除H.pylori在消化不良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人群中筛查及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我国是H.pylori高感染率国家,也是胃癌高发病率国家,但我国卫生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且H.pylori再感染风险未知,在自然人群中开展大规模H.pylori筛查工作时机尚不成熟。现阶段临床医师应采取以“伺机筛查”和“被动治疗”为主的策略,对H.pylori阳性人群进行规范化H.pylori根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