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半胃癌的发生都因为它控制它就能防住胃 [复制链接]

1#

我国是慢性胃病大国,胃癌发病和死亡数量分别占全球总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0%。而这种严峻形势的形成与幽门螺杆菌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多种消化道疾病和胃癌的发病有关。它遍布全球,发展中国家患病率超过一半,发达国家约为1/3。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进行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9%。多数人在儿童期间即被感染,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水源、职业、环境、生活条件、教育水平有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曾有研究表明,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比没有携带的人患胃癌概率高了6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年就把幽门螺旋杆菌列为一级致癌物。

根除幽门螺杆菌也会带来副作用

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和很多胃部疾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研究发现,对它的赶尽杀绝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随着卫生条件的进步及抗生素的使用,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越来越少,越是发达国家,这种微生物消失的速度就越快。近些年的研究表示,没有它可能还真不行。

先说胃食管反流,它是发达国家里增长最为迅速的疾病之一。患者时不时有烧心、反酸、胸闷,还会感觉恶心、吞咽困难,反流物进入呼吸道还可引发咳嗽、哮喘。胃食管反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组织损伤(巴雷特食管症),并逐渐恶化成肺腺癌。而近来有研究发现,在发达地区,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胃癌发病率的下降,胃食管反流发病率却有上升趋势。许多治疗过幽门螺杆菌的患者,纷纷开始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因素?根治幽门螺杆菌可否诱发胃食管反流病?不能说没有可能。

再说哮喘,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涉及人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携带与哮喘负相关;还有一项年的研究分析了位哮喘患者和位健康人,结果表明: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患哮喘的概率要低40%。他还发现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平均在21岁时患上哮喘,而不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则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

防控为主,但不必赶尽杀绝

近一半的胃癌患者在中国,而幽门螺杆菌又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我国,对待幽门螺杆菌的态度还是以防控为主。

对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问题,医院消化内科李岭主任表示:幽门螺杆菌在胃里一般不会兴风作浪,有胃部疾病或者有胃癌风险的人才建议治疗,普通人没必要对它赶尽杀绝。

我国有近六成的人群携带幽门螺杆菌,如果所有人都将它杀灭,则可能引起其他问题。一是抗生素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让现有抗生素失效;二是携带我国人数比例很高,杀菌后容易再次感染;三是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四是检测手段对人体可能有潜在伤害。

事实上,是否要杀灭幽门螺杆菌,需要看其适应症。携带幽门螺杆菌并有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胃萎缩、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不明原因的消化性溃疡以及有胃癌史(部分胃切除)和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可以杀菌;而大部分没有胃部疾病或者有胃癌风险的人则不用对它采取行动;临床上对于未成年人,只要没有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不建议做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或杀灭。

四种手段检查幽门螺杆菌

手段一: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

通过抽血就可以检测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优点是简单方便,不过它是一种间接的方法,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不代表目前仍有幽门螺旋杆菌存在。患者在治愈之后,血中幽菌抗体仍存在一、二年,所以很有可能会测出假阳性。这种方法主要适合流行病调查。

手段二:14C或13C呼气试验

这属于无创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只要口服含有14C或13C的尿素,在胃中会被尿素酶分解为14C或13C从肺中排出,通过机器可以检测出来。阳性说明存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可排除幽门螺旋杆菌。目前,这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但C14对人体、环境有污染,服用同位素后在人体不会被衰退,不适于孕妇、儿童。C13是C14升级版,去除了C14的污染,需要服用相应的C13标记的底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手段三:用唾液测试板检测

这是一种最新的,也是极为简便的方式。间接检出幽菌抗原,测定尿素酶敏感性、特异性和针对性比前几者强,简单安全费用低,非常适合初查和复查。

手段四:胃镜检查。

采用胃镜及胃粘膜活检,是一种侵入方式,因此很多人比较排斥,而且费用高,不利于普查。在没有C13和C14之前都用此方法。

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的胃癌防控做的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的大力推广,很多人都有在40岁之后,每年定期做胃镜检查的习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