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0后接棒手语翻译陈鑫坚持手语志愿服务4 [复制链接]

1#
刘*连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在陈鑫看来,听障人士与健全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门。帮助更多听障人士融入有声社会,是他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

红星新闻记者

罗丹妮

编辑

张寻

左手手指伸展、收回,右手手掌拍打额头,再落下。在医院江北院区的一间会议室内,陈鑫注视着对面不断比划手势的老王,神情紧张,这是一名40多岁的听障人士。

他快速打手势给出回应,拍了拍老王的肩膀,指向病历单的一处,心意互通的两人之间形成区别于有声世界的特定“磁场”,只有手掌间悄然碰撞的悉簌声,成了这间会议室里唯一的声音。

眼前这个与听障人士无障碍沟通的大学生陈鑫,出生于年,目前就读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他也是全国首个“00后”持证手语翻译员,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鑫”火相传工作室负责人。

在偶然与手语结缘后,他开始学习手语,随后志愿服务听障人士长达4年。有人觉得掌握“手语”这门语言,似乎并不能带来现实回报,可他却认为能帮助一个、两个甚至更多听障人士融入有声社会,是他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

(一)

结缘手语:听障人士的难处

如果不曾了解到听障人群对沟通的渴望,陈鑫可能永远不会与“手语”结缘。

据统计,作为全球听力障碍人最多的国家,我国听力障碍人数达万,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二。近年来,随着残疾人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助听器的普及和人工耳蜗的应用,人们对“十聋九哑”的刻板印象慢慢发生改变,但“手语”之于听障人群,仍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

年10月的一天,陈鑫和朋友正在南京闹市区闲逛,路边一家开放式的奶茶店引起了他们注意。吧台前一男一女,学生模样,夸张的手势动作牵扯到双臂乃至上半身,急切地想表达什么,喉咙里却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小声且沉闷。

▲在陈鑫看来,听障人士与健全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门。

陈鑫也打算去买一杯奶茶,走近一看,女生情绪激动地涨红了脸,面对奶茶员工的点错单的解释,她仍不理解,蹲在路边哭了起来。陈鑫下意识认为两名听障人士“被人欺负”了,于是打开手机的聊天界面,打字与女生沟通,然而事情并非他所想的那般。

陈鑫已经记不清当时沟通的文字内容,大约是女生点完单后发现金额不对,“她可能觉得自己被骗了,很委屈”,尽管女生也通过手机打字的方式与店员沟通过,但在陈鑫看来,手机上片段式的表述,语序错乱甚至有些词不达意,双方仍然很难沟通到位。

陈鑫转身向店员核对,发现只是点错了单,于是让店员取消了奶茶制作,退了钱,再通过自助点单的方式帮助他们购买奶茶。

四年前的这场误会,时常会浮现在陈鑫的脑海里。回忆起当时的细节,陈鑫感悟听障人士与健全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门,透过玻璃,双方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对方的肢体行为,可是玻璃的一边是有声世界,另一边却是手势比量动作代替语言发声,双方无法准确解读对方的真实意愿,单纯的肢体动作往往无意制造误会。

“其实听障人士渴望表达,而有声世界的人又何尝不想和他们沟通解除误会呢?这之间只是缺少一座桥梁。”陈鑫找到了这场误会的症结,后来他和那对学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得知他们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习。

陈鑫通过他们了解到,手语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多个种类,比如自然手语是听障人群根据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形成的手势,通常表情夸张;而文法手语更遵从语法规则,不依赖面部表情。此外,不同地区间的手语也具有差异性,偶尔也会出现相同词汇不同手势的情况出现。这些有意思的发现,令陈鑫对手语产生了兴趣,他与手语翻译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二)

学习手语:踏入特殊校园的触动

在听障朋友一次热情的邀请下,陈鑫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来到了位于栖霞区神农路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这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残障大学生人。

图书馆正对着校门,朱红色的建筑外墙,宽敞的林荫道,眼前的景象似乎与普通大学无异。走进校园,身边“龟速”行驶的车辆,随处可见的无障碍扶梯,以及残疾名人文化园里陈列的一尊尊雕塑,陈鑫发现这是他从未踏入过的领域,让他感受到了对残障人士的关爱,细致入微。

“我能很快地融入到那种环境中去,因为到处都是无障碍设施,方便舒适感让我整个人很放松。”陈鑫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认识了很多朋友,逐渐对听障朋友的手语沟通了解也越多,这激发了他学习手语的兴趣,“那就在学校彻底掌握这门技能吧。”当时16岁的陈鑫默默下定决心。

▲陈鑫是全国首个“00后”持证手语翻译。

彼时的他迈出了学习手语的第一步,报名手语课并坚持一周两天去学校上课,最多一天学习50-60个词汇。每天上完课后,会有成片的学生在练习打手语,其中包括一些健全的学生,也在使用手语与听障朋友们沟通交流。“他们之间很有爱,明明是无声的交流,但是你可以从他们的神态上,感受到热爱手语的健全人与听障朋友们聊得很开心,甚至你今天第一天来上课,没有朋友陪,也可以随时和他们坐一桌,就像一家人一样。”陈鑫说。

陈鑫顺利拿到了中国手语翻译员证。据资料统计南京市共有1.2万持证听障人士,而与市残联长期合作的手语翻译只有6位,陈鑫正是这六分之一,他也是全国首个“00后”持证手语翻译。

在年9月,以陈鑫为主要成员的“鑫”火相传工作室在他所在的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成立,该工作室重点帮扶听障群体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多种残障群体生活需要。近年来,该工作室举办手语培训20余场,为残障群众办实事10余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长期志愿服务项目12项,共计服务多名残障朋友,志愿服务时长超余小时。

▲“鑫”火相传工作室手语宣传片。工作室希望通过宣传片,能在无声世界里,架起沟通桥梁。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手语翻译专业教师武伟星是陈鑫的手语老师,同时他也是一位听障人士,负责教手语翻译、文体翻译、基础手语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他曾带着陈鑫参加国际手语日的活动,在日常的手语学习中,陈鑫也经常向他请教。

当记者问道他对陈鑫的印象时,武伟星拿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指头飞快敲击键盘,“积极向上,热情帮助。”这八个字出现在了屏幕上。在武伟星的印象里,陈鑫经常来学校见听障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玩耍,也经常帮助听障朋友做翻译,也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沟通期间,武伟星不断竖起大拇指,再指向坐在不远处的陈鑫,以表示赞扬。

(三)

手语翻译:成立工作室

在慢慢了解听障朋友的交流方式的同时,其实际生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接二连三地呈现在陈鑫面前。比如听障朋友看病时,与医生的交流方式是用手机“打字”,一旁的陈鑫观察到,同样会出现语序混乱的情况,“还有一些听障朋友已经六七十岁了,打字很慢甚至不能灵活使用手机,这对他们与医生交流造成很大困难。”为朋友解决问题,成为了陈鑫做手语翻译志愿服务的初心。

10月9日,穿着印有“爱心志愿者”志愿医院复查萎缩性胃炎的老王,来到了医院江北院区的自助挂号机前,接着问诊、拿报告单、取药一气呵成,“胃炎减轻了,但是患上了幽门螺旋杆菌,还需要继续服药。”医生查看报告后说到,陈鑫侧着身子与老王手语沟通,告诉他胃镜检查结果,安慰着神情紧张的老王。

▲陈鑫与听障病人沟通病情。

略显繁琐的问诊与沟通,不知不觉间耗费了陈鑫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陈鑫内心觉得满足。他时常想到,在年疫情期间,医院医护人员就辗转通过多方渠道联系手语翻译,最后找到他,通过医院的新冠肺炎听障患者进行了医疗手语志愿服务,为救治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我的初衷,就是想去帮助更多的人,改善他们的生活,每次想到这,累一点都没有关系。”陈鑫说。

南京江北新区残疾人联合会综合科科长唐芙蓉介绍,江北新区有多名残障人士,像老王这样的听障人士约人。若听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苦难,可以向聋人协会和残联请求帮助,其中“上医院”是紧急的情况之一,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听障人士的的需求医院,或者是找志愿者带领着他去看病。而自10月9日起,医院江北院区与陈鑫负责的“鑫”火相传工作室展开了手语医导志愿服务的合作,可采取值班和预约的方式安排志愿者服务,这为听障人士看病省去了不少步骤。

谈到对陈鑫的印象,唐芙蓉想起去年疫情期间,南京江北新区残联为科普新冠病*相关知识,便联系陈鑫拍摄制作了一个针对听障人士的手语视频,由此了解到陈鑫长期参与当地的手语助残项目。唐芙蓉称专业的手语翻译员比较少,而手语翻译员需要是健全人,才能架起健全人与听障人之间的桥梁,所以需要让健全人去了解手语,再去帮助听障人士,“像陈鑫这样的‘00后’同学,愿意参与到手语翻译的志愿服务中,他一定是有爱心,不求回报地去帮助听障人士,这点十分难得。”

▲陈鑫向社区工作人员普及手语。

有人觉得掌握“手语”这门语言,似乎并不能带来现实回报。可陈鑫却认为能帮助一个、两个甚至更多听障人士融入有声社会,是他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

然而陈鑫的变化却被身边的朋友看在眼里,熟悉他的一位朋友说,陈鑫刚来学校时性格内向,一学期也没怎么和身边同学说过话,但是自从学了手语,他却成了“话痨”,事无巨细地和他们讲述手语知识、组织志愿服务、开展手语培训。“手语可能也在慢慢影响着我,我自己当时还没发现。”陈鑫说,自己要交涉传达听障朋友的意思,将他们的心声吐露出来,也要将手语尽可能的传播给更多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悄然变得大胆、自信。

四年手语志愿服务的时光转瞬即逝,在20岁的陈鑫看来,敢于尝鲜,是他们这代人的标志,“愿意去尝试很多新的东西,哪怕是一些不被大家所了解的,比如手语,但只要是我们认为值得去做的,就会坚持做下去,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如此。”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