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年4月,欧洲胃肠病学联合会(UEG)联合欧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ESNM)共同发布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这一共识主要针对FD的定义、诊断以及治疗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指导,但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主要症状、诊断方案和治疗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本文结合我国指南以及一些最新研究对该欧洲共识建议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指导该共识在我国的临床实践。
FD的诊断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FD确诊所必需的。
(支持,A级证据)
2.在初级保健中,如果没有危险因素的警报,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可以不进行内镜检查。
(支持,A级证据)
3.如果出现警报症状或危险因素,则必须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支持,A级证据)
4.在考虑诊断FD时,筛查性血液检查很有用。
(不支持,B级证据)
大多数西方和亚洲指南都认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FD确诊的必要检测,最新欧洲共识也不例外。然而,关于警报症状的重要性,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还是进行Hp感染的“检测和治疗”策略以及经验性PPI治疗的年龄范围则有不同的建议。
目前的欧洲共识认为,考虑到患者的种族和不同地区Hp的感染率,年龄范围为40-60岁的患者应进一步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排除胃癌。针对年龄低于该范围但存在警报症状的患者,即使在警报症状无法提示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依然建议进行内镜评估。鉴于60岁以上患者胰腺癌的发病率较高,ACG(美国胃肠病学会)和CAG(加拿大胃肠病学协会)指南建议对上腹痛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因为胰腺癌的症状与FD的症状相似。本共识并未明确腹部超声检查对于诊断FD的重要性。
我国共识推荐的消化不良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物化学、粪便隐血、上腹部超声等,根据需要还可行结肠镜、上腹部CT或MRI检查。在寄生虫感染流行区域,建议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测。主要是排除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或)减退、胰腺疾病和寄生虫感染。部分患者行结肠镜、上腹部CT或MRI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如肝癌等。
亚洲消化不良指南明确支持对来自胃癌高发区的≥40岁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对≥45-50岁中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胃癌。这与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推荐意见不同,主要因为亚洲普遍胃癌发病率更高,因此排查胃癌风险的获益更高。这一策略也符合我国现状。我国年共识推荐,对消化不良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有无警报症状、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心理状态等,同时建议将首次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年龄40岁和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列入筛查范围。警报症状包括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吞咽困难、腹部包块、黄疸。
5.每个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都应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非侵入性或胃镜检查)。
(支持,A级证据)
6.对于伴有消化不良和Hp阳性胃炎患者需在根除Hp后症状仍持续6至12个月的情况下,考虑患有FD。
(支持,B级证据)
7.有消化不良症状但Hp阴性的患者应考虑FD。
(支持,B级证据)
已有Meta分析结果提示FD患者合并Hp感染的风险增高,而亚洲地区对早期胃镜在消化不良患者中作用的Meta分析提示,警报症状和年龄对预测消化不良患者肿瘤发生作用有限。因此,结合我国Hp感染率和上消化道肿瘤患病率高的情况,年的共识推荐初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最新欧洲共识建议,Hp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疗,但如果根除后症状持续6-12个月,则诊断为FD。Hp根除治疗具有成本效益,可降低就诊频率。而对于Hp阳性的消化不良者中也需要考虑预防胃癌,Hp感染对于胃癌风险的作用已得到诸多研究证实。对于Hp阴性的消化不良,内镜进一步检查的作用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