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胃肠道栖息着约种微生物,其中绝大多数存在于结肠和大肠,只有一类微生物能适应低pH的胃部环境并能生长繁殖,它就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
·菌落特征·
H.pylori是一种主要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年世界权威医学期刊TheLancet报道了澳大利亚学者BarryJ.Marshall和J.RobinWarren从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中首次分离获得H.pylori,它的发现刷新了当时人们对胃部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随后30余年,众多国内外学者围绕着H.pylori与胃部疾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断加深了对H.pylori的认识。
·固体培养:革兰染色H.pylori形态特征·
H.pylori在体外不易培养,要想进一步了解H.pylori的形态、结构,以进行相关深入研究的难度颇大。
·活检组织切片:HE染色H.pylori形态特征·
今天要推荐的这本《幽门螺杆菌图谱:形态、结构与感染特征》可以帮助你详细了解H.pylori不同临床菌株在革兰染色和电镜下的各种形态,也包括内镜下的胃黏膜情况;并为H.pylori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精准治疗奠定实验室基础。
未感染H.pylori的胃黏膜特征
感染H.pylori的胃黏膜特征
感染H.pylori的胃黏膜特征
根除H.pylori后的胃黏膜特征
根除H.pylori后的胃黏膜特征
作者简介
徐美东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领*人才、上海工匠、上海市医务工匠、浦东工匠。主要从事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专家之一。在国际上首创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该术式2次被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作为标准术式写入国际诊疗指南共识(TheRoleofEndoscopyinSubepithelialLesionsoftheGITract,ASGEGuidelineforEndosc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andSubmucosalTunnelEndoscopicResection),并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以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国内镜杂志》等杂志编委。
邵世和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马歇尔消化道疾病国际诊疗中心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诊断方法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获江苏省、山东省及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明专利4项。参编教材及专著59部,其中主编12部、副主编17部、主审1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62篇。
曾任北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检验系副主任;江苏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主任、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吉林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委员(作为代表参加九三学社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任江苏省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购书渠道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