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科普亲嘴会传染幽门螺杆菌吗
TUhjnbcbe - 2021/8/10 20:19:00

大家好,我是小蕨。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幽门螺旋菌”这个词,相信大家太熟悉了,每次来健康体检的客人,这项检查一定少不了的。这个菌甚至被贴上了“胃癌的始作俑者”标签。在“谈癌色变”的今天,大家都十分警惕,甚至日常生活中不敢和伴侣亲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幽门螺杆菌”。

显微镜下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全称幽门螺旋杆菌,亦称幽螺杆菌),是由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名誉教授,病理学者RobinWarren(年-)与BarryJamesMarshall(年-)两位教授共同发现的,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早在年,两位教授共同研究发现,名罹患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中,全员带菌。在反复实验后,终于在年成功分离并培养了这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

这种细菌,之所以被称为“幽门螺旋杆菌”,是由于它们可以使触须(鞭毛)像直升机的螺旋桨一样旋转,达到移动的目的。“幽门”是指胃的幽门部位,也就是首次发现这些细菌的部位,于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名字诞生了。

这种可以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可以将胃中的尿素分解为胺和二氧化碳,来中和自己周围的强酸。

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是胃炎(慢性,萎缩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发作,甚至是罹患胃癌的导火索。也就是说,虽然没有这种细菌,人类在长期压力和生活不规律的情况下,会患上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经过治疗会痊愈。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病的反复再发,引发癌变的几率也会大幅增高。

当时,BarryJamesMarshall教授为了试一试这些细菌有多强,竟然!自己喝下幽门螺杆菌!然后成功的得了“急性胃炎”。

好孩子不要效仿哦

医学教授喝幽门螺杆菌,不但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还给人类胃病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接下来,小蕨详细讲解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查、除菌、感染途径和预防。大家赶快拿出小本本哦。

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做幽门螺杆菌检查呢?

有过胃、十二指肠溃疡并时常复发的人群;

有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的人群;

胃MALT淋巴肿的人群;

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病(ITP)的人群;

通过胃镜摘除早期胃癌的人群。

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一、非侵袭式(非内视镜)检测法:可单项或与健康体检同时进行。1尿素呼气检查法:服用检查专用的药物,服药前和服药后收集呼气,对呼气进行检测。此种方法精度最高,如果单项检测幽门螺杆菌,此种方法最为推荐。2抗体测定:检测血液和尿液中是否存在抗体。3抗原测定: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抗原。二、侵袭式(内视镜)检测法:在呼气,抗体,抗原检查中呈阴性,但存在“伪阴性”的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利用胃镜取活体组织(胃黏膜)进行检测。1培养法:取胃黏膜后研磨,在适合幽门螺杆菌的环境中培养5~7天。2反应液测试法:取胃黏膜后,加入特殊反应液,观察反应液的颜色变化进行检测。3组织镜检法:取胃黏膜后进行特殊染色,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害怕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不敢和老公亲亲。那么“亲亲”会不会感染呢?不,不要过来毫无疑问,幽门螺杆菌是经口传染的。但是!请注意,没有幽门螺杆菌的成人,是不会被感染的。感染年龄段,基本是5岁以下的宝宝。因为婴幼儿的胃酸较弱,幽门螺杆菌进入胃中十分容易安家落户。开篇讲到的教授,喝下细菌马上胃炎,是由于一次性大量摄入活菌,才会致病。成人的胃酸较强,极少量的细菌在胃中定着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因为菌体进入胃液,还来不及一系列保护自己的操作(分解尿素,中和强酸),就被胃酸杀死。毕竟我们成年人的胃酸不是吃干饭的。幽门螺杆菌曾经被检测出在井水中大量存在。而我们目前饮用井水的机会并不多。自来水厂的一系列处理,以及水中含有的除菌成分,杀死浮游在水中的幽门螺杆菌绰绰有余。另外,幽门螺杆菌是不能活在氧气较多的环境中的,因此,暴露在空气中的幽门螺杆菌会逐渐死掉。担心宝宝被餐具感染,那么开水烫餐具可以瞬间杀死这些不耐热的菌体。在几乎没有氧气的肠道中,幽门螺杆菌会变身成球形,随粪便排出体外,流窜到自然界中,所以粪便、污水也是感染源。结论,带菌者是在5岁前的乳幼儿期,由于饮用水的不洁或者由身边的带菌者传染。非持菌者的成人,或除菌后的人群,基本不会感染。这下小伙伴们再也不用担心和伴侣亲亲啦幽门螺杆菌的除菌治疗除掉幽门螺杆菌,除了要服用两种专用抗生素,还要同时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三种药物同时服用一周,会有80%的人群可以成功除菌。(根据患者的情况,有些患者需要在除菌的同时,再加胃黏膜保护药)因此,在服用除菌药物后,再次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失败,需要进行2次除菌。在除菌治疗成功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特别是治疗前已经长期感染的人群,胃黏膜恢复到正常状态,还是需要时间的。建议大家在除菌后,也要每年进行定期检查。患病或患癌的因素是不能特定的,是否能开心,健康饮食,有规律的生活,占的比重同样很大。除菌后会否再次感染?日本的多项研究报告表明,幽门螺杆菌除菌后,再次呈阳性的几率为1~2%。也就是说,名持菌者口服药物除菌后,仍会有1~2名再次发现有幽门螺杆菌。再次呈阳性的原因,被指出是由于第1次除菌没有彻底,除菌后检查呈现“伪阴性”。因此,第一次除菌后,需要隔2个月再次进行检测。为什么可以断定“再次呈阳性,是由于第一次除菌没有彻底”呢?原因我们在上文的“感染途径”中也提到了,感染人群是5岁以下的宝宝,成人很难感染。再有,幽门螺杆菌的“螺旋桨”转动起来,可以让这个小菌菌在1秒之内,移动距离为自己身长的20倍,这逃走速度加上它们像注射器一样“叮”在胃黏膜上皮(这一“叮”正是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导火索),就让人有些棘手了。另外,它们还会躲到胃里相对安全的地方,以致抗生素杀不到它,因此还是很顽固的。成人所谓的“阴性后再次出现阳性”,实际是由于1次除菌没有一网打尽,并不是“再次被传染”。第一次除菌后的2个月,如果再次出现阳性,那么需要第二次除菌。第二次除菌又失败了怎么办?第二次除菌又失败??还真有。数据显示,人中2~3人出现第二次除菌失败的情况。日本在年开始对其国民使用幽门螺杆菌除菌药时,第一次除菌成功率高达90%,而最近发现第一次除菌成功率下降到了70%~80%。无论何种抗生素,在服用后,其成分会通过人体排泄,自然界的水,土壤中的细菌逐渐会出现抗药性。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在出现抗药性(耐药性)之后,会更难杀死。在此,小蕨呼吁大家,平时不要乱用抗生素!幽门螺杆菌亦是如此。因此,在第一次除菌失败后,第二次除菌使用的药物,需要有所变化。与第一次除菌同理,第二次除菌后,依然需要定期检查是否呈阴性。医院会根据患者除菌次数,开出针对其次数的除菌药。大家一定要记得自己曾经几次服用除菌药。第二次除菌失败,还有第三次除菌和第四次除菌的专用药物。(手动捂脸。。。太难了)为了提高除菌成功率,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容易忘记服药的小伙伴,一定要定一个小闹钟来提醒自己。除菌药有没有副作用?医院提供的除菌药,据统计,会有大约不到30%的人群出现软便,轻度腹泻,味觉异常,舌炎,口腔溃疡等症度症状。罕见副作用为,出血性腹泻、发烧、发疹(伴痒),一旦出现这些罕见副作用的症状,需要医院联系。在用药前,需要向医生说明过敏史,正在服用的药物,和最近是否有身体不调的状况。总结:

一、成年人亲嘴不会传染幽门螺杆菌。5岁以下宝宝会经口感染。

二、医院的诊断,确诊有菌才服药,抗生素不可以乱用。

三、服药需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除了除菌药,还需要和抑制胃酸药一同服用,有些人群需要与胃黏膜保护药一同服用。没有医生说明,会降低除菌的成功率。

四、需要在服药后进行检测,其后2个月需要再次检测,因为可能出现“伪阴性”。购买服用前,先医院。

五、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除菌,药物的含量和组合都是不同的,第一次除菌万一失败,后面使用同一种药物是无效的。

六、在出现副作用时,需要有医生指导。

关于日代的药能不能买来服用:要搞清楚代购的药物来源、渠道是否正规、靠谱。(抗生素在日本属于处方药,医院的医生对病人诊断后开据处方,才可以买到。市面药店,药局,药妆店没有销售。)聊了这么多关于除菌,其实预防还是蛮重要的。关键就是5岁以下的宝宝,不要饮用未烧开的井水(大概不会有这个机会),尽量与成人分开使用餐具,不要代替宝宝咀嚼再喂给宝宝,亲亲的时候不要亲宝宝的嘴巴,啃手期的宝宝也尽量不要亲手手。这些除了预防幽门螺杆菌,也是预防其他病菌,病*的关键。万一已经这样的宝妈宝爸也不用自责,紧张,有这个细菌不代表是多么可怕的事,宝宝成人后,也可以除菌。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今天通过这篇文章,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可以正确服药,并且可以正确预防。我们下期再见。美小蕨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亲嘴会传染幽门螺杆菌吗